转载自中国能源报
据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已建成加氢站64座,投入运营57座,待运营4座,已拆除3座。
2007年投入运营的安亭加氢站是上海第一座加氢站,也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加氢站之一,已持续运营了13年之久。在安亭加氢站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氢能产业早期拓荒的故事。
脱胎于“863”项目 深耕氢气加注
作为安亭加氢站的研制建设方,上海舜华董事长高顶云日前向记者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深有感触。
据高顶云回忆,“十五”期间我国已经布局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当时主要分为两个团队:即以清华大学为主导的燃料电池商用车研发团队和以同济大学为主导的燃料电池乘用车研发团队。大约到2003年,我国第一代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的样车“超越一号”终于研制成功。
“车虽然有了,但是没有加氢站,加氢成为难题。”高顶云说,“当时,没有任何团队开展高压氢气加注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于是在2004年由同济大学团队提议,并联合上海航天发起成立了上海舜华,专业从事高压氢气加注及供氢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研发工作。”
为了解决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科技部曾于2003年10月启动了“863”项目“燃料电池汽车高压氢气加气站及供氢技术研发”。上海舜华本是为了完成“863”课题成立的一家项目公司。2005年,他们开发出第一代移动加氢车。2007年,建成了上海首座加氢站。这样一直持续到2015年,上海舜华团队基本都是在以科研为主。
从科研走向市场 推动设备国产化
高顶云见证了我国氢能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冷”到“热”。伴随氢能产业热潮的来临,上海舜华也从科研逐步走向市场。
2017年开始,上海舜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壮大阶段,在国内加速布局加氢站,如在大连建成国内第一个70MPa加氢站、在上海金山化工区建成国际上最大的加氢母站,创造了加氢站领域的诸多“第一”。
截至2019年底,上海舜华参与建设的加氢站多达32个。几乎国内每两个加氢站中,就有一个是上海舜华参与建设的。
“作为国内持续运营时间最长的加氢站,安亭加氢站自2007年投入使用至今,已有13年。截至今年9月,总共加氢次数超过2万次,总加氢量达9万多公斤。期间,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运行管理经验,也形成了安全有效的管理办法,这些经验可以帮助中国氢能产业少走弯路。”高顶云说。
在日前于河北定州举行的氢能产业发展论坛上,业内人士直指我国加氢站短板所在:作为基础设施,加氢站数量难以满足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的需要,成本高企、设备可靠性问题依然突出。
在高顶云看来,加氢站成本居高不下,一个关键因素是受制于核心装备无法国产化。为此,上海舜华多年来专注于核心技术和核心装备的自主化研发。“经过多年发展,上海舜华已掌握高压氢气供应核心技术,具备提供氢能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能力,成功开发量燃料电池汽车车载供氢系统及35MPa/70MPa集成式瓶阀、35MPa/70MPa高压加氢机、移动加氢车、增压加氢器等产品,这使得一个标准加氢站成本从依赖全进口设备的2000万元降低到以国产设备为主的800万元以内。”高顶云说。
携手大型国企 抢占发展主动权
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标准的护航。在业内看来,正是安亭加氢站投运为中国固定式加氢站的标准设计打下了基础。
高顶云透露,上海舜华深知标准话语权的重要性。成立16年来,主编或参编了氢能相关标准15项,已获得各类专利软著62项、受理专利60多项。
氢能是一个高技术含量产业。2019年,上海舜华研发投入占比接近11%,这支撑着其开发出更贴切市场需求的产品与技术。“未来,在深耕加氢站领域的同时,上海舜华将立足氢能整体利用解决方案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制。”高顶云说。
针对此次国家电投入股,高顶云认为:“国资的入场不仅是竞争,更是合作。这将为市场的良性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促进氢能产业不断进步。”